超窄納米樓露台超大?地下內嵌升降飯桌,睡床頂天花用扁燈因「撞到唔會太痛」
TVB節目《東張西望》日前實探了幾間香港的納米樓,只得百多呎的樓盤多為情侶的小「蝸居」,納米樓並無太多間隔,廚房客廳和睡床的位置都很相近,不過就多數有個大露台,相比起室內超窄的環境,引起網民熱議,指設計相當諷刺~
香港住屋問題嚴峻,納米樓的出現越來越普遍,不過近日就嚴重跌價出現蝕讓潮。節目《東張西望》中的業主也表示其實自己住得並不舒服,需要放盤。所謂納米樓,其實就是面積非常細的住宅單位,有坊間的人也會稱之為「豪華式劏房」。
納米樓多數取用開放式設計,一間位於鰂魚涌的218呎單位,就包含露台,3年前售價601萬,平均呎價都有$27,569,是豪宅級的地價,露台旁邊就是一張雙人床,加上廁所和小廚房就再無多餘空間,一進屋就是一張大床,俗稱「龍床盤」。
另一個位於大角咀的177呎特色單位,就售價300多萬,一個特大的平台就是賣點。不過室內的長方形設計就比較狹窄,門口左右兩側就是廁所跟衣櫃,廁所勉強可以做到乾濕分離,衣櫃也是入牆式設計。
再裏面一點就是客廳、睡床和廚房共為一體的空間,單位勝在樓底夠高,所以可以把睡床設計成上層床。下層的位置就放置了梳化電視,中間也特別裝了一個地板內嵌式的升降飯桌,平時就可以收起,活用所有空間。
業主Kelly指飯桌其實也不會常常用到,有時候就和丈夫站在爐邊進餐,吃完還可以直接放到旁邊的洗手盤洗,連端來端去的步驟也免卻了,比較方便。不過油煙味道就會容易跑到睡床和梳化,是不可避免的問題。
Kelly就指自己和老公的身高在客廳是剛好不會撞到頭,是經過計算的設計。不過如果高一點的住客就無法取用這個設計了。
由於下層的空間已經用到盡,上層的睡床就勉強能坐直。
Kelly也憶起以前換過兩盞燈,由於睡床的空間不足,如果燈太大就會很容易撞到頭,所以不能選很華麗的燈,一定要選最扁最薄的燈,還稱因為:「撞到唔會太痛」,萬事皆忍的態度讓網民不禁為她心酸!
Kelly認為最難的就是收納,作為女人理應有很多衣服和美妝品,不過就因為收納的問題需要做出取捨,方法就是用完一樣才買新的,不能囤貨。Kelly也承認其實住得稱不上舒服,打算放售。
網民對於天價的樓盤,卻小得可憐感到十分悲哀,紛紛稱納米樓「很不人道」,不過也有網民指因應市場需要,納米樓是個不錯的選擇,你們又認為如何呢?
Text: GirlStyle Editorial
Photo Source: TVB
更多相關文章
港女當眾串男友「買唔起樓」Mean爆嘴臉成熱話!網民兩極回應:買到都唔關你事
16 Dec 2020
近日最新一期居屋攪珠結果正式揭曉,令不少人大嘆在香港地「有錢都仲要抽」,更感慨在香港置業艱難,上車的一天遙遠無期!而最近網路上就瘋傳著一條影片,片中一對 26 歲的情侶置身於居屋示範單位展覽的現場,卻因為女友一句不知道是有心還是無意的Mean爆說話而再度翻紅起來!
情侶共識:上車後才結婚!
片段來自港台節目《視點31》的「注定做樓奴?」特輯,片中的男主角 Fish 和女友徐小姐開始步入 26 歲的適婚年齡,而他們兩人都有一個共識:上車後才結婚!因此預算有限的他們,只好向門檻較低的新居屋入手,希望能夠幸運地抽中居屋置業及組織家庭!
女友Mean爆嘴臉成熱話!
兩人在各個示範單位裡面甜蜜地預想著將來置業後的情況,而 Fish 亦向鏡頭坦承,今次申請居屋是人生第一次有機會接觸買樓的事,而女朋友徐小姐則說「結婚後兩人住居屋不是問題,不過如果將來有孩子就比較細。」
不過當 Fish 一說完自己是第一次接觸買樓事情時,女友就不耐煩地打斷他與記者之間的對話,mean爆地說:「你應該話你自己買唔起私樓,所以先想申請居屋。」之後更用一副輕佻和略帶不尊重的語氣指示男友:「講啦,唔緊要㗎」,更示意記者「你再問一次,你(男友)再答過。」
網民精彩反擊拜金港女:就算買到,女主人都唔會係你!
影片就是因為這段對話而再次瘋傳起來,不少網民都認為女事主拜金又不懂得尊重人,而且更指她自己也根本沒有能力置業,又有甚麼資格嫌棄男友買不起私樓?網民更精彩反擊:
「就算買到,女主人都唔會係你!」
「26歲買到居屋重想點」
「唔洗咁講嘢嘅!令人好難堪!」
「佢咀臉係衰,不過佢講左個事實」
「香港愛情故事。」
舊影片翻出再度爆紅!唏噓原因令人感慨
不過亦有不少網民為女事主辯護,指她真正用意其實不是想暗串男友無能,而是抱怨香港樓價高企,年輕人根本買不起私樓!憑 Fish 在聽後的笑容就知道這只是兩人間的玩笑,不過就表示女事主的態度可以改善一點,不然會影響別人對她的觀感!
經查看後,發現這段片段原來已經是5年前製作,今次翻出而再度掀起熱話,更令人感嘆香港的樓價問題不但絲毫沒有改善,而且年輕人似乎更變得愈來愈難上車,公屋、居屋亦都更難抽!不知道大家現在再回看這個特輯,又有否覺得當年上車已經較現在容易呢?
Text: Girlstyle Editorial
Photo Source: youtube@視點31、facebook、tvb